家长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,正在悄然剥夺幼儿的自主行动力,最终催生出令人忧心的惰性特质。这种看似充满爱意的养育方式,实则在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形障碍。
从发展心理学视角来看,2-6岁是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。这个阶段的幼儿会自然表现出“我自己来”的探索欲:试图自己穿脱鞋子、主动抢着收拾玩具、模仿大人扫地的动作。这些看似笨拙的尝试,正是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。然而现实中,不少家长出于“节省时间”“避免麻烦”的考量,习惯性地替代孩子完成本该独立完成的事务——帮孩子整理书包、替孩子回答问题、甚至咀嚼食物后喂给幼儿,这种过度保护直接切断了孩子的成长体验链。
页码: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