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消费的“刚需化”,更体现在年轻人的消费优先级上。数据显示,2024年某电商平台“95后滋补品消费”同比增长超150%,超过三成的年轻人每月在健康养生上的支出占比超收入的10%。他们愿意为高品质的燕窝、海参买单,也不排斥平价的桂圆、莲子;会认真研究成分表上的“药食同源”认证,也会在社交平台分享“办公室滋补攻略”。这种消费不是盲目跟风,而是建立在理性认知上的主动选择——比起生病后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,他们更愿意把钱花在日常养护上,用“小投入”换取“大健康”。
值得关注的是,青年群体正在重塑传统滋补的消费场景。以往需要炖煮数小时的滋补汤品,如今被浓缩成即食罐头;讲究时节的膏方,变成了便携的独立包装。这种“轻量化”“场景化”的创新,让滋补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:通勤路上可以吃颗人参糖提神,加班间隙能冲杯银耳羹润燥,周末居家时用养生壶煮一壶药膳汤,成为年轻人犒劳自己的仪式感。传统滋补从“郑重其事的养生大典”,变成了融入三餐四季的生活日常。